侯孝贤监制、黄熙执导的《女儿的女儿》以一场车祸为引,将三代女性的命运抛入伦理的漩涡。影片不仅入围第3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,更以张艾嘉摘得多伦多电影节站台单元特别提及奖的殊荣,成为2024年最具争议性的华语女性电影之一。
影片以63岁的金艾霞(张艾嘉饰)为叙事原点,她的生活被两场死亡彻底撕裂:一是小女儿范祖儿(刘奕儿饰)在纽约期间因车祸离世,二是她少女时期未婚产子后抛弃的大女儿Emma(林嘉欣饰)突然现身。这两个“女儿”的意象形成互文——前者是尚未降生的胚胎,后者是已被抹除存在的血亲,共同指向母职的虚实边界。
金艾霞对胚胎的抗拒,本质上是对“母亲”身份的再度审视。她年轻时将私生女送养,如今面对小女儿留下的胚胎,同样表现出决绝的排斥。这种矛盾性在纽约与台北的双城叙事中愈发清晰:在纽约,她需处理女儿与同性伴侣的协议、冷冻胚胎的法律归属;在台北,她被迫直面Emma因被遗弃而形成的疏离人格。影片通过金艾霞在唐人街诊所与机构的辗转,以及与Emma在公寓中对峙的场景,将母职的伦理困境具象化为空间与记忆的双重挤压。
张艾嘉的表演赋予金艾霞一种罕见的复杂性。她不再是传统华语电影中自我牺牲的“圣母”,而是一个在创伤中反复自毁与重建的个体。当她在小女儿公寓发现冷冻胚胎的医疗文件时,颤抖的手指与冷笑的嘴角形成微妙反差;而面对Emma质问“你配当母亲吗”时,她突然大笑的场景,更是将母职的荒诞性推向极致。
黄熙的导演手法充满隐喻张力。金艾霞公寓中反复出现的企鹅摆件,既是女儿遗留的“遗物”,也是她内心秩序崩塌的象征。当她试图将企鹅扔进垃圾桶时,却因社区清洁规定被迫保留,这一细节暗合影片对母职伦理的批判——社会规训往往以“保护”之名,迫使女性背负无法卸下的责任。
另一关键意象是女儿生前烤制的饼干。金艾霞在极度痛苦中咀嚼饼干的行为,与她此前坚决反对的态度形成反讽。这种“食子”般的举动,既是对女儿生命痕迹的贪恋,也是对自身母职失败的自我惩罚。唐人街的华人诊所、机构与教堂构成的景观,则构成东西方生育伦理的角力场。
总共有 0 条评论